铜仁学院学报

访问量:142466

特稿

  • 刘献君高等教育理论的应用价值探析——以铜仁学院为例

    侯长林;

    刘献君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新建应用型高校发展有重要启示:一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并强调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新型大学观,让新建地方高校铜仁学院在应用转型探索的迷茫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二是以发展应用学科为主并强调学科与专业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观,让铜仁学院的学科建设在与专业建设的博弈中找到了应有的方位;三是以占有相对优势为目标并强调在管理中舍弃相对薄弱领域、集中发展自己强项的高校发展观,让铜仁学院在跨越发展前行的困惑中找到了合适的战略;四是以所在学校为研究对象并强调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院校研究观,让铜仁学院在行政管理规律把握的艰难中找到了重要的工作方法。刘献君长期不间断地对高等教育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精神,让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学问人生坚守的犹豫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2024年05期 v.26;No.17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红色文化研究

  • 铭记困牛山红军壮举 学习传承伟大长征精神

    付克新;何欣怡;

    困牛山红军壮举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革命的壮烈篇章,其所彰显的伟大革命精神、所开启的伟大长征精神,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宝贵精神财富。铭记困牛山红军壮举,学习传承伟大长征精神,对新时代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新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4年05期 v.26;No.171 9-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遵义会议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余福仁;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伴随着伟大转折的实现和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的确立,也形成了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在新征程上,宣传、阐释、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对于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2024年05期 v.26;No.171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基于《资本论》的符号拜物教批判

    邓雄雁;

    立足《资本论》的拜物教理论,批判性吸收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理论,可以剖析消费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在消费社会中,存在忽略商品使用价值而去追逐“符号/价值”的现象,这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符号崇拜。鲍德里亚基于语义学的差异逻辑分析符号拜物教,然而这是不充分的。依据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辩证法思想,差异逻辑的根源是资本逻辑,符号拜物教是资本拜物教的当代表现形式。消除符号拜物教的蛊惑,不是以乌托邦式的象征交换取代交换价值,而是要深入批判资本主义“客观的颠倒”和“观念的错位”。剖析符号拜物教的表现、逻辑、后果,可以规避西方社会的消费异化,指导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24年05期 v.26;No.171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梵净古典学

  • 论“辋川二十景”并非人工园林

    张效东;

    将王维《辋川集》《辋川图》描述的景观当作人造园林并进行相关学术研究屡见不鲜,但却对该园林的规模边界、空间结构、功能区域等基本问题无法做出具体、明确的交代和表述。通过对王维诗文等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对王维诗画文学地理的实地考辨,厘清了“辋川二十景”多为自然山水而非人为建造;《辋川图》是美术创作而非“辋川二十景”写实;王维辋川别业就是普通隐士山居而非豪华楼榭亭台和连片广厦。以《辋川集》《辋川图》为依据,将其所呈现的“辋川二十景”诗画意象假设为王维辋川别业的实体构成,进而得出王维建造了辋川园林的推论是不成立的。

    2024年05期 v.26;No.171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从“忘年之雅”到“不足道也”:王世贞与李开先的交游及影响

    薛雪;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论及李开先时多作批评之语,从指摘其作品的“不足道也”,再到评价其个人的“不娴度曲”,几乎主导了一直以来曲学界的主流评判,并极大影响了后世之于李开先曲学成就的评估。但梳理二人的交游过程后发现,王世贞对李开先其人其作并非一直持调侃的态度,二人的结识不仅源自王世贞的主动拜访,早年初识之时更是对其敬重有加,此番由敬重到戏谑调侃的转变,既与二人身份、地位的流转相关,又反映出南北方文人不同的曲学观念与审美标准,这有助于了解南曲渐兴的背景之下嘉靖到万历间曲学风气的变迁。

    2024年05期 v.26;No.171 38-4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二陆的取法观念及其实践

    蔡伊玮;

    以往文论家对陆机、陆云兄弟的诗歌多批评之语,他们并不看好取法痕迹较重的作品。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陆机与陆云的创作观念及其实践均体现出他们有意取法《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文本。陆机《文赋》《遂志赋》及其序言、陆云《九愍》序与《与兄平原书》等一系列文献材料均表明了他们阅读、品鉴、取法文学经典的意识与超越前人作品的志向。在创作实绩中,二陆四言诗的写作灵活地取法《诗经》,有意树立己作的典范性质,并借助引入《诗经》文本暗藏深意。就拟古诗而言,陆机充分认识到了《古诗十九首》的典范性质,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对经典文本的诠释准据,进而发展出类似拟骚传统的拟古诗写作新传统。

    2024年05期 v.26;No.171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教育学·大学之道

  • 传统美德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机理、意义与路径

    黎良华;

    以传统美德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内在的机理,对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及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功能,都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赋能素材的挖掘和整理,是为了实现赋能工作的便捷与精准,而赋能素材教学化设计的多样化及赋能渠道的多元构建,则是为了更加充分地释放传统美德故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具有的赋能作用,三者共同构成了传统美德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2024年05期 v.26;No.171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文化产业发展》课程建设刍议

    孙娜娜;

    《文化产业发展》课程关注“文化”和“产业”双重要素,具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构筑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显著功能。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来看,民族院校的《文化产业发展》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实践关联性差、共同性彰显不足等问题。在下一步课程建设中,需要通过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物质与精神这三对关系来化解上述问题,进而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05期 v.26;No.171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文学研究

  • 规约与折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与20世纪50年代作家文集出版略论

    杨洁;

    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仅仅出版了六部作家文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罕见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该时期文学模式与文学规范的显著存在。考查作家文集的出版情况,发现健在作家都无一例外地对旧作展开过修改。在此基础上,梳理版本变迁,不但有助于呈现作家的旧作修改困境,更能揭示与之对应的作家身份调适过程,从而为20世纪50年代作家文集出版现象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26;No.171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 比喻辞格视域下《孽子》的修辞文本建构管窥

    李贤军;卓婧;

    《孽子》是白先勇先生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大量比喻辞格的运用是《孽子》的一个核心要素。这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化小说主题、挖掘作家深层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比喻辞格视域,通过人物形象描写中“喻体的范畴化”和环境描写中“本体范畴化”的分析,完成《孽子》修辞文本整体建构模型,进一步探析修辞文本建构中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描写的心理机制和建构功用。

    2024年05期 v.26;No.171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历史文化

  • 辽代香炉文化元素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

    刘婷;訾婧怡;

    焚香习俗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辽代焚香在中国焚香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辽国人们日常生活、宗教场域、祭祀礼仪等都会焚香,焚香所用器具融合了唐、宋等中原王朝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元素生动展现了这一时期民族间地区间的交往交流互动融合的图景,以及进而形成的多元共生的政治格局。通过对辽境有据可考的香炉进行功用的解析、交流融合元素的深度阐释,以期透过“香炉”还原当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及共生互嵌的民族关系镜像。

    2024年05期 v.26;No.171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制度变迁与民族关系重构——以鄂西南“改土归流”为考察中心

    石云妹;

    在中国民族史上,改土归流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改土归流的实施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向历史新高度。就鄂西南地区而言,改土归流之前,在“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禁令下,土民与汉民的交往互动受到阻碍。土司辖区在中央朝廷间接统治治理框架下推行“因俗而治”的管理策略,松散的治理空间为土司对封建王朝时叛时服、对治下土民肆意盘剥、对邻近非土司区域出兵袭扰以及各土司之间因利时常发生纷争留下制度空隙。雍正十三年(1735)鄂西南完成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后政治调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文化演进消除了各民族交往互动的制度障碍,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互嵌发展。改土归流重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2024年05期 v.26;No.17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经济学与管理学

  • 数字化转型与真实盈余管理——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监督视角

    高淑娟;

    在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2017-2022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数字化转型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监督作为调节变量,探寻调节变量在数字化转型和真实盈余管理关系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可以有效抑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文中的研究在对数字化转型滞后一期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研究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后果研究文献,同时为公司在新监管环境下如何抑制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年05期 v.26;No.171 102-11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ESG表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张帆;

    利用我国2012—2021年上市公司A股数据,实证检验了ESG表现对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这种影响的作用路径以及异质性。研究发现,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提高其发展质量。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机制作用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通过促进企业创新和提升信息透明度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国有企业和非污染企业,ESG表现更能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非东部地区,ESG表现对企业发展质量的正向作用更强。研究结果为ESG表现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有助于企业加强ESG建设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05期 v.26;No.171 11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