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技文;任梓琪;
艺术具有审美特性,抑或说艺术本身就是审美的表达。民间物态艺术作为民间文艺的一种亚型,具体通过物化的艺术产品来呈现其内容和审美特征。武陵山区土家族富有特色的民间物态艺术,主要包括以传统建筑、西兰卡普、木石雕刻、竹编、传统制陶等为代表的艺术作品。这些种类繁多的物态艺术,潜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涵,尤其在艺术生产实践和产品内容及形式的表达中,彰显了土家族人民对艺术审美的情感倾注与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2025年04期 v.27;No.176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罗钰坊;
苗族医药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对抗疾病、与自然环境互动共生的过程。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其存续离不开苗族居住的自然文化场域,也离不开持有者的主观能动性。黔东松桃县W氏苗医药是较具代表性的苗族医药之一,兼具有苗族医药的普遍共性特征,又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色。面对新的时代背景,W氏苗医积极探寻苗族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形成了一套实践逻辑:即在守正创新的原则指导下,经过转化医药知识、创新医疗实践方式等实践过程,达到苗族医药深度融入民众生活的实践效果。实践原则指导实践过程,实践过程产生实践效果,实践效果检验实践原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了苗族医药的转化与创新,为传统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025年04期 v.27;No.176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薛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旅游以其涵盖的文化性、民族性、艺术性、交流性、多样性与神秘性等多重属性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实现社会资源整合的有力抓手。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因旅游业的兴起而从原来的“封闭”状态走向了开放,推动了各民族在居住格局、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联系更加广泛与密切,使各民族关系朝着友好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从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旅游场景打造、文旅融合、商旅融合五个维度探讨偏坡布依族乡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以期对其他民族地区以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27;No.176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梅蔓;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与核心价值。受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及知识产权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提出挑战。中国与东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构建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协调与合作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至关重要。应围绕思想基础、实体规则、程序保障进行全方位的制度设计。
2025年04期 v.27;No.176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