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学报

访问量:151387

特稿

  • 气象文化与气象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体系构建与促进政策

    石培华;黄萍;孙健;张卓;侯晓飞;

    气象文化是母体性和源流性文化,气象资源是战略性、基础性和本底性旅游资源,“气象旅游”和“气象文化”正在成为气象资源利用和气象服务创新中很活跃的新领域,气象与文化和旅游能“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全要素、全领域”深度融合和双向赋能,但目前还缺乏对气象文化与气象旅游的深入系统研究。文章系统梳理了气象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关系,挖掘整理十二个维度下的气象文化内涵体系,创新构建了气象文化的“时光年轮”(或称“十二月模型”)和气象旅游的“七色彩虹模型”。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气象文化和气象旅游万亿元产业集群,及推进气象文化和气象旅游发展的六方面对策建议。

    2025年05期 v.27;No.17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从“生命线”隐喻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和理论创新

    王贵;欧阳恩良;

    中国共产党建构的“生命线”隐喻,历经百年实践形成从局部经验到系统认知的演进轨迹。可以从三重维度进行解析:在历史思维演进上,完成从政治建军原则(1927—1949)到国家治理体系(2012年至今)的转型升级;在历史任务上,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涵盖政治建设(群众路线)、法治文明(公平正义)与民族关系(团结共荣)的综合治理效能;在理论贡献上,形成了理解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独特方法。研究表明,“生命线”隐喻通过“历史思维演进—历史任务透析—理论创新突破”的辩证统一,不仅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增长点。

    2025年05期 v.27;No.177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 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价值、风险与路径

    庄欣娜;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数智时代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提供了新的选择,其价值在于识别文明符号间的隐性关联,在技术变革中守护文化根脉;创造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第三空间”,在传播创新中激活传统智慧;建立起价值共鸣的认知基础,在对话融合中彰显文明价值。然而,其应用亦伴生风险:数据投喂导致中华文明价值理念的认知偏差与语义降维、媒介失序破坏中华文明传播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信息茧房致使中华文明对话陷入“算法决定论”的逻辑陷阱、监管失位消解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文明陷入被动转型危机。为疏解这些问题,需从价值嵌入、生态重构、算法优化、制度保障四个层面提出对应路径,以助力中华文明在全球语境中焕发新活力,彰显其独特魅力。

    2025年05期 v.27;No.177 23-3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梵净古典学

  • 从黔剧“红楼戏”看《红楼梦》在贵州的说唱传播与民间接受

    龙光海;

    黔剧“红楼戏”的剧目主要有《黛玉葬花》《贾宝玉吊潇湘》等,文本内容改编基本遵循原著,故事情节设置突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唱词朴实,通俗易懂。黔剧“红楼戏”的受众群体主要是贵州农民,其唱词多是塑造男女主人公恋爱情节,以此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人物描写趋向戏谑,深受贵州民众喜爱。黔剧“红楼戏”使用的基本唱腔是【扬调】和【苦禀】,唱词押韵,朗朗上口,融入民间视角,凸显宝黛爱情在戏剧冲突中的作用,符合贵州民众审美需求。黔剧“红楼戏”不仅丰富了红楼戏曲的表现形式,也为研究者了解《红楼梦》在贵州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5年05期 v.27;No.177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 中晚唐的韩愈接受史考论

    童佳路;

    韩愈在中晚唐士林中的形象,经历了由显到隐,又走向重塑的过程。中晚唐士人沿着韩愈之文与韩愈之学两条进路接受韩愈。总体上,他们对韩愈之文的接受程度高于韩愈之学。这既因为唐代有以文论士的传统,也因为韩愈之文在中唐有较高的影响力。韩愈的学术在朋辈看来难以理解。韩愈之学中以文明道和急切用世的激情,对仕途维艰的中晚唐士人很难有吸引力,他的道统论也与唐代人文化成、不主一宗的观念不合。韩愈去世后,其影响力迅速下降。但晚唐部分士人将韩愈理解为醇儒,他们继承了韩愈的道统思想,并将韩愈置入了道统。这些士人将道统论嵌入政治,挖掘了道统之于政治和学术的双重正统意义,并在心性层面展开了道的意涵。

    2025年05期 v.27;No.177 4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教育学·大学之道

  • 高校教师教学话语创新向度——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审思

    魏星星;吴凯旋;

    高校教师教学话语创新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话语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由生活世界、话语交往的有效性要求、商谈伦理学原则三个方面构成。高校教师教学话语创新应从三个向度展开:不仅应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应满足话语交往的有效性要求,还应遵循话语表达的伦理原则。

    2025年05期 v.27;No.177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吴海龙;张妮;覃立;

    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舞龙舞狮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特色项目,能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宝贵资源。龙狮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将龙狮文化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行为规范、铸就高尚精神品格、锤炼拼搏进取意志等。为此,需转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方式,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实践驱动及文化传承为实践路径,充分发挥舞龙舞狮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27;No.177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思想政治教育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探析——以N市为例

    张江林;陈燕霞;廖思思;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通过构建衔接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按照依次递进、螺旋上升的逻辑,把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贯彻到思政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在N市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不高、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是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N市教育局以N市T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成立了N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从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师资优化、跨域联动等维度,优化N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推动N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

    2025年05期 v.27;No.177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经济学与管理学

  • 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历史演进、理论内涵与推进路径

    李冬梅;苏秦;肖茜;杨茂君;

    “天府粮仓”是基于四川省作为战略腹地和“天府之国”的历史底蕴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促进我国粮食高质量发展、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作用。为此,围绕“为何建”“建什么”“如何建”三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明确“天府粮仓”的历史经验、现实难题和理论内涵,提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多样的要素投入、丰富的食物生产、创新的农业技术、繁荣的市场贸易和浓厚的农耕文化铸就“天府之国”的粮食生产的灿烂与辉煌,而近年来耕地数量质量骤降、粮农老龄化严重、种业科技创新乏力、农业机械化滞缓、粮食产业竞争力弱等现实难题削弱四川粮食战略保障能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科技智慧、产业特色、绿色生态、开放共享和农旅融合“五位一体”现代化粮仓,从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高效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共享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推进路径和政策参考。

    2025年05期 v.27;No.177 7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股东增减持行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颖;

    以2010年至2022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系统考察了股东增减持行为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旨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股东增持行为显著抑制了公司盈余管理活动,而股东减持行为则显著促进了公司盈余管理活动。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在股东增减持行为影响盈余管理的关系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且在不同财务状况的企业间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此外,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在股东增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仅丰富了股东行为与盈余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还为监管部门完善治理政策以及为企业优化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和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27;No.177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人类学与民族学

  • 从独有到共享:京族哈节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刘建民;刘婷;王雨;

    京族哈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从家族仪式逐渐演变为政府引导、民间组织主办、全民参与的节日庆典,成为各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主导京族哈节的社会组织不断自我调适、传统仪式“坐蒙”的参与范围逐步扩大、活动内容亦有所创新。由此,哈节逐步成为各民族的交流平台和文化重要载体,各民族通过节日中的交织互动不断促进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京族哈节的节庆文化内涵,对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v.27;No.177 107-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雅舍谈吃》与《大仲马美食词典》蕴含的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陈雨欣;

    《雅舍谈吃》和《大仲马美食词典》作为中西方饮食书写代表著作,均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在比较的视域下对二者进行研究,可从烹饪技巧与饮食观念、饮食典故与文化意蕴、食物历史渊源及发展、饮食书写与审美特色四方面入手,探究书中呈现的饮食文化之差异,并从中西方环境、作家所处时代背景与作家个人经历等方面,分析作品中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这两部饮食书写著作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拓宽饮食研究视野、促进饮食题材作品书写,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加强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形成多元的饮食审美观。同时对于传承与创新本民族饮食文化、合理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5期 v.27;No.177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会议综述

  • 人工智能时代院校研究:挑战、创新与愿景——“高校领导与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孙向阳;张林;胥雅诗;

    2025年5月23日至24日,以“高校领导与院校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铜仁学院举行。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时代院校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院校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院校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愿景”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主要领导推进院校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会议期间,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研究所所长雷洪德、铜仁学院校长石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蒋凯、烟台理工学院校长于光辉、苏州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等分别就“高校领导如何认识及推动院校研究”“专题式院校研究赋能地方高校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铜仁学院为例”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献君作总结讲话。

    2025年05期 v.27;No.177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 《铜仁学院学报》关于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严正声明

    <正>近期,有不法分子以本刊名义通过投稿中介、虚假网站等方式欺骗作者索取版面费,严重影响到本刊的声誉。特严正声明如下:一、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组织或个人,以合办、增刊等形式组稿征稿。二、《铜仁学院学报》不收取任何费用。稿件一经录用,酌付稿酬。三、《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唯一正式网址为:https://www.gztrc.edu.cn/xbbjb/index.htm

    2025年05期 v.27;No.177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