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学报

访问量:148041

特稿

  • 我的学术生活五十年

    蓝泰凯;

    <正>蓝泰凯先生长期从事期刊审读工作,办刊经验丰富,学术成果丰硕。自2002年以来,蓝先生一直承担《铜仁学院学报》的审读工作,并多次围绕提升办刊质量、提高编校业务能力等方面,对编辑部工作进行深入指导,亲临铜仁学院对学报进行面对面审读,与《铜仁学院学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时值蓝先生九十华诞之际,本刊推出“特稿”《我的学术生活五十年》,以飨读者。文章在回顾蓝先生学术生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兼及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历程,由俄罗斯文学及至欧美文学再及日本文学,承转流畅自然,既是蓝先生个人几十年来学术生活的分享与总结,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演进和发展轨迹,史料价值颇丰。此文在《铜仁学院学报》刊出,既是对《铜仁学院学报》的信任和关爱,也是蓝先生与《铜仁学院学报》二十余年情谊的见证。致敬蓝泰凯先生!

    2025年04期 v.27;No.17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红色文化研究

  • 红色文化思政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李锟鹏;

    红色文化思政育人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发挥红色文化的认知优化功能、红色文艺作品的兴趣激发功能、红色革命精神的凝心聚力功能及红色文化基因的信念固化功能,以期实现其在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强化立德树人成效、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等方面的价值。具体做法是用红色情境占领网络媒体“新课堂”、用红色内容筑牢实践活动“主阵地”、用思政虚拟教研室开辟红色文化线上育人“新场域”以及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开创校地合作“新模式”。

    2025年04期 v.27;No.176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 乌江流域贵州段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与保护研究

    林宏兰;郭国庆;

    作为贵州境内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乌江不仅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乌江流域贵州段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呈现出点多量大、形式多样、价值多维等特点,加强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乌江流域贵州段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保护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传承保护不均衡、传播推广不理想等现实困境。推动乌江流域贵州段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传承与保护需要遵循从“顶层”到“基层”、从“高度”到“温度”、从“传统”到“创新”等三个维度的实践思考,即从个体参与扩展到多元主体协同格局,从单一方式拓展为多元化传承手段,从传统模式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保护策略。须进一步优化传播方式,以分众化叙事激发情感共鸣;打造文化精品,实施IP赋能策略;融入社区日常生活,深入推动乌江流域贵州段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2025年04期 v.27;No.176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三维视角

    武泽馨;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进一步强调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关系国家安全头等大事。为此,我们不仅要“守得住”,还要“建得好”,更要“传得开”。从安全视角深刻分析国际传播的难点痛点,守住国际传播中的安全底线;从建构视角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主动建构、充实国际传播的内容;从宣介视角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探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2025年04期 v.27;No.176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梵净古典学

  • 论宋诗中的吏人书写及其诗史互证价值

    宋华;

    宋诗中的吏人形象主要指各级公吏、吏人、胥吏等吏职人员在诗歌中的形象。吏人形象在宋诗中具有两种写作倾向,一种作为官员的辅助者,不具有褒贬色彩;一种作为贪墨之人,受到无情批判。从诗歌史的角度考察,宋诗中的吏人形象改造了白体诗歌的浅切随意,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相呼应,共同奠定了宋代诗歌的写实倾向,具有“以议论为诗”的特色。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考察,吏人的类型化书写反映了宋代文人任职地方的政治焦虑,这包括对于吏欺现象的畏惧、理想与现实造成的落差,以及无力作为的羞愧心理,同时也烛照出宋代地方治理的多重困境,可以补足历史细节,具有诗史互证的价值。

    2025年04期 v.27;No.176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 上海图书馆藏《铜仁徐氏家集》述略

    李朝阳;

    《铜仁徐氏家集》是一部家族类诗文总集,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共录铜仁徐氏家族9代21位作家的诗歌2471首、文章128篇、笔记1则、对联105幅。以《铜仁徐氏家集》与《全黔诗萃》《铜仁徐氏先世事略》等徐氏家族文献资料相校,《铜仁徐氏家集》所录铜仁徐氏家族文献最多,可以大大丰富家族文学和家族文化的研究资料。《铜仁徐氏家集》还有大量异文与徐承锦的批语,极具校勘价值。另外,《铜仁徐氏家集》所录部分文章和其所附录的诗文评语具有文学批评的功能。

    2025年04期 v.27;No.176 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浅探中国古代公文中的签名

    过雪晴;

    署名、签押以及与签名配合的印章制度安排,在以文书流转为重要运作方式的行政和统治秩序中,展现了文书行政的运作流程,体现出签署长官的政治地位和身份,并能够与变动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签、署名及盖印令公文获得了法律效力的同时,彰显出签署长官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责任。对于古代中国公文签名及其功能的分析,有助于通过这个切口观察古代中国文书行政和政治运作的诸多细节与特征。

    2025年04期 v.27;No.176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教育学·大学之道

  • 我国高校科研诚信政策变迁的历程、逻辑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胡金富;查志蕙;

    高校科研诚信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结合政策范式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科研诚信政策变迁进行研究发现:其政策变迁历经“政策萌芽期—初步发展期—深化发展期—内涵发展期”四个阶段。高校科研诚信政策变迁的内在驱动逻辑清晰,就结构观而言:社会经济基础、政府理性选择和诚信文化理念是政策生成演进的结构逻辑;就历史观而言:成本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是政策存续变革的历史逻辑;就动力机制而言:典型案件关键节点和多元主体利益博弈是政策变迁的内外双重动力机制。展望未来,可以从“顺应宏观政策环境,推动制度创新;摆脱路径依赖,完善制度设计;把握变迁关键节点,强化主动防范”等三方面推动高校科研诚信政策变迁优化。

    2025年04期 v.27;No.176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 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田俐;黎帅;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加速器”,深刻影响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产生显著影响。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推动知识传授向能力养成的转变,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产教融合及科教融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适应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25年04期 v.27;No.176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人类学与民族学

  • 武陵山区土家族民间物态艺术的审美意蕴表达

    李技文;任梓琪;

    艺术具有审美特性,抑或说艺术本身就是审美的表达。民间物态艺术作为民间文艺的一种亚型,具体通过物化的艺术产品来呈现其内容和审美特征。武陵山区土家族富有特色的民间物态艺术,主要包括以传统建筑、西兰卡普、木石雕刻、竹编、传统制陶等为代表的艺术作品。这些种类繁多的物态艺术,潜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涵,尤其在艺术生产实践和产品内容及形式的表达中,彰显了土家族人民对艺术审美的情感倾注与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2025年04期 v.27;No.176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苗族医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及实践逻辑——以黔东S苗医药养疗馆的W氏苗医药为个案

    罗钰坊;

    苗族医药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对抗疾病、与自然环境互动共生的过程。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其存续离不开苗族居住的自然文化场域,也离不开持有者的主观能动性。黔东松桃县W氏苗医药是较具代表性的苗族医药之一,兼具有苗族医药的普遍共性特征,又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色。面对新的时代背景,W氏苗医积极探寻苗族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形成了一套实践逻辑:即在守正创新的原则指导下,经过转化医药知识、创新医疗实践方式等实践过程,达到苗族医药深度融入民众生活的实践效果。实践原则指导实践过程,实践过程产生实践效果,实践效果检验实践原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了苗族医药的转化与创新,为传统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025年04期 v.27;No.176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研究——以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为例

    薛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旅游以其涵盖的文化性、民族性、艺术性、交流性、多样性与神秘性等多重属性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实现社会资源整合的有力抓手。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因旅游业的兴起而从原来的“封闭”状态走向了开放,推动了各民族在居住格局、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联系更加广泛与密切,使各民族关系朝着友好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从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旅游场景打造、文旅融合、商旅融合五个维度探讨偏坡布依族乡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以期对其他民族地区以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27;No.176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研究

    梅蔓;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与核心价值。受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及知识产权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提出挑战。中国与东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构建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协调与合作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至关重要。应围绕思想基础、实体规则、程序保障进行全方位的制度设计。

    2025年04期 v.27;No.176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铜仁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正>《铜仁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铜仁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639,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2-1146/G4。创刊42年来,本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服务学科建设,以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开放办刊,繁荣地方文化,是高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2025年04期 v.27;No.176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