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华林;
周文焜在《陶集小引》中记载了蒋薰几件事情,包括任伏羌令、苏民困、被罢职、去羌游汾、评骘陶集等,这几件事情都属于蒋薰生平中的大事,对研究蒋薰其人、其诗文创作及其《陶渊明诗集》评点都很有帮助。但因所记极简略,影响了这些事件对蒋薰研究的应有价值。借助相关资料对这些事件作出较详细考察,以凸显这些事件本身在蒋薰研究上的价值,供进一步研究蒋薰之需。此外,文中还对蒋薰评本《陶渊明诗集》的版本情况进行了简要考察。
2021年04期 v.23;No.152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牟华林;
周文焜在《陶集小引》中记载了蒋薰几件事情,包括任伏羌令、苏民困、被罢职、去羌游汾、评骘陶集等,这几件事情都属于蒋薰生平中的大事,对研究蒋薰其人、其诗文创作及其《陶渊明诗集》评点都很有帮助。但因所记极简略,影响了这些事件对蒋薰研究的应有价值。借助相关资料对这些事件作出较详细考察,以凸显这些事件本身在蒋薰研究上的价值,供进一步研究蒋薰之需。此外,文中还对蒋薰评本《陶渊明诗集》的版本情况进行了简要考察。
2021年04期 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苏悟森;
萧统《文选》不仅选录了陶诗,还收入了颜延之的《陶征士诔》。《陶征士诔》是除陶诗之外,现存最早记录陶渊明生平资料的文献,是陶渊明经典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陶渊明形象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汇辑历代《文选》刻本中有关《陶征士诔》的文献,可为陶渊明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和更为广阔的视角。
2021年04期 v.23;No.152 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苏悟森;
萧统《文选》不仅选录了陶诗,还收入了颜延之的《陶征士诔》。《陶征士诔》是除陶诗之外,现存最早记录陶渊明生平资料的文献,是陶渊明经典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陶渊明形象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汇辑历代《文选》刻本中有关《陶征士诔》的文献,可为陶渊明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和更为广阔的视角。
2021年04期 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游明伦;
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价值在于点亮人的智慧光芒,促进人的心灵成长,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圆满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来看,"双高"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把"促进人的高素质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把心智技能培育作为"铸魂育人、卓越成才"的重要内容及其核心质量标签。基于此,新时代高职教育"时代新人"的培养必然呼唤新的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创新。反思高职教育实践及其发展历程,因受"工具理性"扩张的利益驱动影响,其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偏离完整的人的教育方向,以及心智培育与心灵成长生态环境及其机制缺失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走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及其路径选择。对此,文章基于人的心智培育及其心灵成长的视角,重点从"新时代教育变革:时代新人呼唤心智觉醒的一流高职教育" "人的心智培育缺失:高职教育走向一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工具理性扩张加剧:高职教育实施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隐忧" "强化心灵教育变革: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一流发展的新思路"四个方面,就新时代高职教育如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流高质量发展进程进行深入浅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
2021年04期 v.23;No.152 2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 游明伦;
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价值在于点亮人的智慧光芒,促进人的心灵成长,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圆满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来看,"双高"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把"促进人的高素质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把心智技能培育作为"铸魂育人、卓越成才"的重要内容及其核心质量标签。基于此,新时代高职教育"时代新人"的培养必然呼唤新的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创新。反思高职教育实践及其发展历程,因受"工具理性"扩张的利益驱动影响,其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偏离完整的人的教育方向,以及心智培育与心灵成长生态环境及其机制缺失的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走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及其路径选择。对此,文章基于人的心智培育及其心灵成长的视角,重点从"新时代教育变革:时代新人呼唤心智觉醒的一流高职教育" "人的心智培育缺失:高职教育走向一流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工具理性扩张加剧:高职教育实施创新驱动一流发展的隐忧" "强化心灵教育变革: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一流发展的新思路"四个方面,就新时代高职教育如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流高质量发展进程进行深入浅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
2021年04期 3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 范子烨;
《啸旨》是我国唐代的一部记载啸术的专书。20世纪上半叶,《啸旨》同时开始进入中西方学者的视野,具有现代意义的《啸旨》以及长啸研究由此拉开序幕。1938年,英国学者艾德沃滋在其书中著录了《啸旨》,1957年,她又将《啸旨》译成英文发表。对于《啸旨》的研究,艾德沃滋持续了二十年,其研究结论与相关阐释充分反映了她的啸史观念。在1937年前后,艾德沃滋主要把啸视为特殊的吟诗技巧。至1957年,她对啸的理解和解释从"吟诗说"转为"口哨说"。她对于《啸旨》的讨论和对啸的阐发不仅颇具文化之卓识,而且富有学术之力量。事实正如艾德沃滋预言之所期,长啸仍在人间,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呼麦艺术。而作为一部具有特殊价值的"旷世奇书",《啸旨》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在艾德沃滋的引领下,《啸旨》这部秘笈得以"西游",东方古国神秘的长啸艺术由此被传播到西方,这也堪称为现代学术史的一个小小的奇迹。
2021年04期 v.23;No.152 5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 范子烨;
《啸旨》是我国唐代的一部记载啸术的专书。20世纪上半叶,《啸旨》同时开始进入中西方学者的视野,具有现代意义的《啸旨》以及长啸研究由此拉开序幕。1938年,英国学者艾德沃滋在其书中著录了《啸旨》,1957年,她又将《啸旨》译成英文发表。对于《啸旨》的研究,艾德沃滋持续了二十年,其研究结论与相关阐释充分反映了她的啸史观念。在1937年前后,艾德沃滋主要把啸视为特殊的吟诗技巧。至1957年,她对啸的理解和解释从"吟诗说"转为"口哨说"。她对于《啸旨》的讨论和对啸的阐发不仅颇具文化之卓识,而且富有学术之力量。事实正如艾德沃滋预言之所期,长啸仍在人间,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呼麦艺术。而作为一部具有特殊价值的"旷世奇书",《啸旨》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在艾德沃滋的引领下,《啸旨》这部秘笈得以"西游",东方古国神秘的长啸艺术由此被传播到西方,这也堪称为现代学术史的一个小小的奇迹。
2021年04期 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 毛升;
意识的内在性体现为,意识或思维假设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内在固有的,也就是意识内在赋予了事物或世界以本质;这是马克思之前传统哲学的通病。黑格尔论证了"绝对精神"合乎必然性的辩证发展过程,证明思维本身是"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克服意识内在性问题,就在于只是谈论对象本身的"内在固有本质",而不是对象的关系。在马克思那里,阶级劳动概念超越了西方哲学的实践概念,通过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复杂现实矛盾关系,彻底解决了意识内在性问题。
2021年04期 v.23;No.152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 毛升;
意识的内在性体现为,意识或思维假设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内在固有的,也就是意识内在赋予了事物或世界以本质;这是马克思之前传统哲学的通病。黑格尔论证了"绝对精神"合乎必然性的辩证发展过程,证明思维本身是"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克服意识内在性问题,就在于只是谈论对象本身的"内在固有本质",而不是对象的关系。在马克思那里,阶级劳动概念超越了西方哲学的实践概念,通过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复杂现实矛盾关系,彻底解决了意识内在性问题。
2021年04期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 宣杰;马建华;揭海业;
在社会意义上理解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在理论起点上,制度的属物特性应得到确认。于方法论而言,这一特性可表现为制度发展的客观性与相对稳定性;在运转机制上,制度规定信息与能量的传导通道,成为相应社会格局的定格力量;在文明系统的演化上,制度与社会存在一定交互发展的路轨与规律。由此辨明:制度文明的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制度自信的树立。
2021年04期 v.23;No.152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宣杰;马建华;揭海业;
在社会意义上理解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在理论起点上,制度的属物特性应得到确认。于方法论而言,这一特性可表现为制度发展的客观性与相对稳定性;在运转机制上,制度规定信息与能量的传导通道,成为相应社会格局的定格力量;在文明系统的演化上,制度与社会存在一定交互发展的路轨与规律。由此辨明:制度文明的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制度自信的树立。
2021年04期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罗钰坊;
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医药概念尚无明确的官方界定。界定传统医药概念、明确传统医药内容是确定传统医药主体与保护主体的前提。厘清传统医药的主体与保护主体有助于明确各保护主体职责,避免非遗保护中的责任错位。传统医药的主体是传统医药的持有者、传承者、利用者。从传统医药到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体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保护的实践主体包括传统医药主体、政府、学术界、医药企业。以传统医药主体为保护中心,政府是保护的引导者,学术界是保护的服务者,医药企业是保护的协作者。只有明确各保护主体身份与责任,才能构建起坚固的传统医药保护网。
2021年04期 v.23;No.152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 罗钰坊;
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医药概念尚无明确的官方界定。界定传统医药概念、明确传统医药内容是确定传统医药主体与保护主体的前提。厘清传统医药的主体与保护主体有助于明确各保护主体职责,避免非遗保护中的责任错位。传统医药的主体是传统医药的持有者、传承者、利用者。从传统医药到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体并未发生本质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保护的实践主体包括传统医药主体、政府、学术界、医药企业。以传统医药主体为保护中心,政府是保护的引导者,学术界是保护的服务者,医药企业是保护的协作者。只有明确各保护主体身份与责任,才能构建起坚固的传统医药保护网。
2021年04期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 陈程;钟江华;
湖南安乡大鲸港方言的"破" [p~ho]可以充当完成体标记,附在单音节谓词上表示动作消极地完成。"破"由表损失、消耗的动词义经动相补语阶段虚化而来。"破_(动相)"虚化程度较低,对译普通话的"掉、完";"破_(完成)"是完成体标记。安乡大鲸港方言里的"哒_1"是实现体,相当于普通话的"了_1",是使用范围更广,且更典型的体貌助词。但两者有所区别:"破_(完成)"关注动作的完结,具有现时相关性;而"哒_1"关注动作成为事实,不一定具有现时相关性。"破"在安乡大鲸港方言中属于消极性完成体。
2021年04期 v.23;No.152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陈程;钟江华;
湖南安乡大鲸港方言的"破" [p~ho]可以充当完成体标记,附在单音节谓词上表示动作消极地完成。"破"由表损失、消耗的动词义经动相补语阶段虚化而来。"破_(动相)"虚化程度较低,对译普通话的"掉、完";"破_(完成)"是完成体标记。安乡大鲸港方言里的"哒_1"是实现体,相当于普通话的"了_1",是使用范围更广,且更典型的体貌助词。但两者有所区别:"破_(完成)"关注动作的完结,具有现时相关性;而"哒_1"关注动作成为事实,不一定具有现时相关性。"破"在安乡大鲸港方言中属于消极性完成体。
2021年04期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 黄祥深;
清至民国宜红茶的外销路线在不同时期有所变更,而通过长江水运运至沿海港口则是最主要的运输路线。由此,宜红茶分别从江汉关、上海关或国内其他关口出口到世界各地。在清末至一战结束前,据江汉关档案资料记载,宜红茶运销世界10个国家或地区,而由上海关出口的中国工夫红茶,达到了26个国家或地区,宜红茶因属于工夫红茶的一种,也可能外销这些区域,从抗战开始至1949年前,中国工夫红茶出口国家或地区增加到43个,由此可以推断宜红茶外销区域的范围。
2021年04期 v.23;No.152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黄祥深;
清至民国宜红茶的外销路线在不同时期有所变更,而通过长江水运运至沿海港口则是最主要的运输路线。由此,宜红茶分别从江汉关、上海关或国内其他关口出口到世界各地。在清末至一战结束前,据江汉关档案资料记载,宜红茶运销世界10个国家或地区,而由上海关出口的中国工夫红茶,达到了26个国家或地区,宜红茶因属于工夫红茶的一种,也可能外销这些区域,从抗战开始至1949年前,中国工夫红茶出口国家或地区增加到43个,由此可以推断宜红茶外销区域的范围。
2021年04期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崔健健;施惠芳;
"名片"是考察唐宋社会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一方面,"名片"本是上下级以及相互交好的官员之间交际通名、公务往来、自荐申敬的媒介;随着科举制度兴起,广大士人的政治价值愈发明彰,成为官场投送"名片"的主力军,是士人阶层分割国家政治权力的历史缩影;另一方面,"名片"最初作为官场交际礼仪的产物,至唐宋时期出现官民共用的现象,是当时官方礼制整体"下移"的重要表现,从而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交际互通。
2021年04期 v.23;No.152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崔健健;施惠芳;
"名片"是考察唐宋社会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一方面,"名片"本是上下级以及相互交好的官员之间交际通名、公务往来、自荐申敬的媒介;随着科举制度兴起,广大士人的政治价值愈发明彰,成为官场投送"名片"的主力军,是士人阶层分割国家政治权力的历史缩影;另一方面,"名片"最初作为官场交际礼仪的产物,至唐宋时期出现官民共用的现象,是当时官方礼制整体"下移"的重要表现,从而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交际互通。
2021年04期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
<正>《铜仁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铜仁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639,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2-1146/G4。创刊38年来,本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服务学科建设,以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开放办刊,繁荣地方文化,是高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18年,在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第五届评优活动中,被评选为"优秀期刊","大学之道"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2021年04期 v.23;No.152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正>《铜仁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铜仁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639,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2-1146/G4。创刊38年来,本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服务学科建设,以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开放办刊,繁荣地方文化,是高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18年,在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第五届评优活动中,被评选为"优秀期刊","大学之道"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
2021年04期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