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学报

访问量:145537

特色栏目·梵净古典学

  • 民族文学与音乐史学视域下的学术创获

    范子烨;

    <正>浩浩汤汤的古典文学之河汇聚了多民族多部族的艺术创造,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在元代文学中尤其突出。据杨镰主编的《全元诗》,元代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4万首,李修生主编的《全元文》和韩格平主编的《全元赋》,也收录了大量作品。这些文学文献总集的编纂和出版,大大改变了以元曲呈现的单一格局。我们由此认识到,元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是我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另一座高峰。元代社会的开放,元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是从秦汉到明清的专制主义社会从未有过的。在当时世界最辽阔的国土之上,在自由的精神世界

    2019年05期 v.21;No.14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元代哈萨克部族文人创作叙论

    多洛肯;孙坤;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华文学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同时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学界对元代哈萨克部族有所研究,但是往往局限于个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即使有涉及部族的作品,也只是介绍某个部族,缺乏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文章试图对整个哈萨克诸部族的文人史料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充分观照哈萨克部族在元朝的相关事迹及文化成就,并对其文学创作、文学成就以及文化倾向做出一个系统全面的探讨,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反映出祖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哈萨克部族文人积极的学习诗歌技巧,无论是在风格特色还是语言技巧上,都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丰富和完善了元代诗歌的发展,为元代诗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2019年05期 v.21;No.141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 民族文学与音乐史学视域下的学术创获

    范子烨;

    <正>浩浩汤汤的古典文学之河汇聚了多民族多部族的艺术创造,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在元代文学中尤其突出。据杨镰主编的《全元诗》,元代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4万首,李修生主编的《全元文》和韩格平主编的《全元赋》,也收录了大量作品。这些文学文献总集的编纂和出版,大大改变了以元曲呈现的单一格局。我们由此认识到,元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是我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另一座高峰。元代社会的开放,元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是从秦汉到明清的专制主义社会从未有过的。在当时世界最辽阔的国土之上,在自由的精神世界

    2019年05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元代哈萨克部族文人创作叙论

    多洛肯;孙坤;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华文学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同时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学界对元代哈萨克部族有所研究,但是往往局限于个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即使有涉及部族的作品,也只是介绍某个部族,缺乏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文章试图对整个哈萨克诸部族的文人史料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充分观照哈萨克部族在元朝的相关事迹及文化成就,并对其文学创作、文学成就以及文化倾向做出一个系统全面的探讨,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反映出祖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哈萨克部族文人积极的学习诗歌技巧,无论是在风格特色还是语言技巧上,都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丰富和完善了元代诗歌的发展,为元代诗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2019年05期 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 “讴”义考辨

    徐思澄;

    最早以劳动歌形式出现的"讴",在经历了从地方民歌、宫廷俗乐到讴戏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定型为一种唱腔的代名词。"讴"以其民间性和地方性区别于"歌",以其专业性和规范性区别于"谣",是歌谣中独立存在的一类。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歌谣分类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第二部分依据古代文献记载分析了"讴"作为地方民歌的本义,第三部分在梳理"讴"的发展阶段的同时总结了讴的四个特性即民间性、地方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这也是在歌谣分类工作中鉴别"讴"的依据。

    2019年05期 v.21;No.14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讴”义考辨

    徐思澄;

    最早以劳动歌形式出现的"讴",在经历了从地方民歌、宫廷俗乐到讴戏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定型为一种唱腔的代名词。"讴"以其民间性和地方性区别于"歌",以其专业性和规范性区别于"谣",是歌谣中独立存在的一类。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歌谣分类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第二部分依据古代文献记载分析了"讴"作为地方民歌的本义,第三部分在梳理"讴"的发展阶段的同时总结了讴的四个特性即民间性、地方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这也是在歌谣分类工作中鉴别"讴"的依据。

    2019年05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教育学一流学科专栏·大学之道

  •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侯长林;

    我国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堂教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或技术的传授而轻教育的问题。教学的教育性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也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高校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也就成了必然的价值选择和应有的行为导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能够适应并很好地服务社会,除了需要掌握其社会岗位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或技术外,首先需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就需要强化教学的教育性。虽然高校教学的教育性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广,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主体,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体现教育性的策略:一是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课堂教学教育性的统筹规划;二是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教育性的标准;三是提升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意识与能力。

    2019年05期 v.21;No.14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侯长林;

    我国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堂教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或技术的传授而轻教育的问题。教学的教育性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也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高校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也就成了必然的价值选择和应有的行为导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能够适应并很好地服务社会,除了需要掌握其社会岗位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或技术外,首先需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就需要强化教学的教育性。虽然高校教学的教育性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广,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主体,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体现教育性的策略:一是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课堂教学教育性的统筹规划;二是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教育性的标准;三是提升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意识与能力。

    2019年05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建设的思考

    田印红;

    教师资格证"国考"对教育类知识、实际教学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原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难以适应"国考"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要求,与教育部提出的"金课"标准相去甚远。由此引发了对"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思考。通过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四大问题进行分析之后,结合铜仁学院"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系列创新改革,提出了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管理,实施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进先进的课堂教学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打造"金课"的四大对策。

    2019年05期 v.21;No.141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建设的思考

    田印红;

    教师资格证"国考"对教育类知识、实际教学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原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难以适应"国考"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要求,与教育部提出的"金课"标准相去甚远。由此引发了对"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思考。通过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四大问题进行分析之后,结合铜仁学院"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系列创新改革,提出了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管理,实施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进先进的课堂教学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打造"金课"的四大对策。

    2019年05期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文学研究

  • 论茅坤对韩文的点评及其意义

    郑天熙;

    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对韩文不仅有字句章法等形式主义的点评,还对韩文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学鉴赏,使用了"奇""宕"等一系列范畴及其下位范畴,指出韩文蕴含的丰富情感,并将韩文与秦汉文对比,揭示韩文的渊源流变关系。茅坤明确批评韩愈的道学思想,对其文章艺术性的接受也有一定的限度,展示出茅坤的文体本位意识。茅坤在点评韩文中呈现出的文道观,相对明初具有灵活开放又不失本位的特点。

    2019年05期 v.21;No.141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 论茅坤对韩文的点评及其意义

    郑天熙;

    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对韩文不仅有字句章法等形式主义的点评,还对韩文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学鉴赏,使用了"奇""宕"等一系列范畴及其下位范畴,指出韩文蕴含的丰富情感,并将韩文与秦汉文对比,揭示韩文的渊源流变关系。茅坤明确批评韩愈的道学思想,对其文章艺术性的接受也有一定的限度,展示出茅坤的文体本位意识。茅坤在点评韩文中呈现出的文道观,相对明初具有灵活开放又不失本位的特点。

    2019年05期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 从身体经验到时代悲歌:论萧红文学书写中的“冷”

    历伟;

    学界对萧红及其作品的细部考察已较为整全,但对贯穿其文学创作和思想活动的重要载体——"冷"意象的系统研究却仍有推展空间。萧红在创作活动中对"冷"意象的自觉调用,无疑与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主体经验的密切笼罩相关;而20世纪40年代,萧红能将"冷"之意象缝缀进入"社会问题"书写之中,最终在《呼兰河传》中实现哲学层面之"冷暖"对照的系统表达则与家国话语的渗透休戚相关:我们发现,繁复的"冷"之意象结构在形成其独异文风的同时,还昭示着萧红超越身体经验后对国族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2019年05期 v.21;No.141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从身体经验到时代悲歌:论萧红文学书写中的“冷”

    历伟;

    学界对萧红及其作品的细部考察已较为整全,但对贯穿其文学创作和思想活动的重要载体——"冷"意象的系统研究却仍有推展空间。萧红在创作活动中对"冷"意象的自觉调用,无疑与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主体经验的密切笼罩相关;而20世纪40年代,萧红能将"冷"之意象缝缀进入"社会问题"书写之中,最终在《呼兰河传》中实现哲学层面之"冷暖"对照的系统表达则与家国话语的渗透休戚相关:我们发现,繁复的"冷"之意象结构在形成其独异文风的同时,还昭示着萧红超越身体经验后对国族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2019年05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吴伟业对明清易代的文学书写——以诗词创作为中心

    冯托托;

    吴伟业的一生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崇祯早期、明清易代之际、清代初期。有关第一时期的诗词创作,表现出吴伟业对繁华富裕的早期崇祯朝的追忆;吴伟业对明清易代之际的记忆,表现在他的个体叙事、军事书写以及他有意记录的社会惨状与对明王朝覆灭的感慨之中;晚年的吴伟业,对自己出仕清朝的经历倍感自责,因而将记忆的图景由广阔的社会现实凝缩成他自己的心灵忏悔。这三个时期表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构成了吴伟业独特的晚明记忆。

    2019年05期 v.21;No.141 55-6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 吴伟业对明清易代的文学书写——以诗词创作为中心

    冯托托;

    吴伟业的一生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崇祯早期、明清易代之际、清代初期。有关第一时期的诗词创作,表现出吴伟业对繁华富裕的早期崇祯朝的追忆;吴伟业对明清易代之际的记忆,表现在他的个体叙事、军事书写以及他有意记录的社会惨状与对明王朝覆灭的感慨之中;晚年的吴伟业,对自己出仕清朝的经历倍感自责,因而将记忆的图景由广阔的社会现实凝缩成他自己的心灵忏悔。这三个时期表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构成了吴伟业独特的晚明记忆。

    2019年05期 60-6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历史文化

  • 黔东红色历史的事变、人物、贡献及精神

    徐明忠;赵文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黔东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篇章。这部红色历史由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实现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等标志性事件组成,其革命地位不可替代,革命贡献不可磨灭,尤其是所培育的革命精神,铸就了新长征的红色基因,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2019年05期 v.21;No.141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黔东红色历史的事变、人物、贡献及精神

    徐明忠;赵文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黔东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篇章。这部红色历史由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实现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等标志性事件组成,其革命地位不可替代,革命贡献不可磨灭,尤其是所培育的革命精神,铸就了新长征的红色基因,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2019年05期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思想与制度:论龙场悟道与嘉靖开科对明代贵州教育发展的两次历史性影响

    赵文会;

    龙场悟道与嘉靖开科分别在思想和制度层面促成了明代贵州教育两次历史性的转折发展,促进了贵州与中原地区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传播心学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文化认同感,嘉靖开科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历史认同感,而历史文化认同则从深层次上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

    2019年05期 v.21;No.141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 思想与制度:论龙场悟道与嘉靖开科对明代贵州教育发展的两次历史性影响

    赵文会;

    龙场悟道与嘉靖开科分别在思想和制度层面促成了明代贵州教育两次历史性的转折发展,促进了贵州与中原地区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传播心学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文化认同感,嘉靖开科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历史认同感,而历史文化认同则从深层次上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

    2019年05期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人类学与民族学

  • 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实践理性的宏观思考与微观解读

    梁正海;柏贵喜;

    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的是实践理性。从宏观角度看,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价值是超越传统和地方性的。从微观角度解读,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乃是一种生态哲学,在生态和谐建构中与现代科技的互补张力依然充满弹性和活力。借用整体论、生态场、互补张力、生活哲学对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实践理性的逻辑起点、结构基础、价值呈现、自我超越进行宏观考量,同时穿插适量的生活案例进行微观解读,以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探索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并置与互补提供一种理性思考,让两种知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得其所、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2019年05期 v.21;No.141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实践理性的宏观思考与微观解读

    梁正海;柏贵喜;

    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的是实践理性。从宏观角度看,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的现代利用价值是超越传统和地方性的。从微观角度解读,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乃是一种生态哲学,在生态和谐建构中与现代科技的互补张力依然充满弹性和活力。借用整体论、生态场、互补张力、生活哲学对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实践理性的逻辑起点、结构基础、价值呈现、自我超越进行宏观考量,同时穿插适量的生活案例进行微观解读,以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探索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并置与互补提供一种理性思考,让两种知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得其所、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2019年05期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传统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荆州创业学校为例

    曹大明;谢晶;

    传承链的维系及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荆州创业学校创新理念,探索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市场的"联姻",既有利于推动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生活化传承和现代性转换,也可促进职业教育的特化、优化,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文化的灵魂,真正实现"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

    2019年05期 v.21;No.141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 传统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荆州创业学校为例

    曹大明;谢晶;

    传承链的维系及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荆州创业学校创新理念,探索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市场的"联姻",既有利于推动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生活化传承和现代性转换,也可促进职业教育的特化、优化,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文化的灵魂,真正实现"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

    2019年05期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 大众传媒影响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方式及反思——基于湘西南侗族地区的调查研究

    龙运荣;

    大众传媒是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与其他因素不同,大众传媒从日常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文化时空体验等三个方面深深影响着湘西南侗族地区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然而,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人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媒介生态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失衡状态,正在侵蚀着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因此,大众传媒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把良好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优化民族社会文化生态,促进民族社会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

    2019年05期 v.21;No.141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大众传媒影响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方式及反思——基于湘西南侗族地区的调查研究

    龙运荣;

    大众传媒是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与其他因素不同,大众传媒从日常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文化时空体验等三个方面深深影响着湘西南侗族地区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然而,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人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媒介生态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失衡状态,正在侵蚀着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因此,大众传媒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把良好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优化民族社会文化生态,促进民族社会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

    2019年05期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的反思——基于广西平安壮寨的社会调查

    唐胡浩;赵智娜;

    通过发展村寨旅游,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地摆脱了贫困,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系统与内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制约,村寨旅游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的困境与挑战。文章以帕森斯AGIL理论模型为研究工具,在实际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从系统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反思了平安壮寨在发展的过程中村寨生态破坏、社区参与感弱、民族文化认同感式微等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

    2019年05期 v.21;No.141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的反思——基于广西平安壮寨的社会调查

    唐胡浩;赵智娜;

    通过发展村寨旅游,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地摆脱了贫困,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系统与内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制约,村寨旅游发展仍然存在许多的困境与挑战。文章以帕森斯AGIL理论模型为研究工具,在实际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从系统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反思了平安壮寨在发展的过程中村寨生态破坏、社区参与感弱、民族文化认同感式微等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

    2019年05期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经济学与管理学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电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张兴敏;吴亮;罗正敏;柳理珍;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深水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失衡是供给端改革的重点,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应用给困境中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新的方向。通过对湖北潜江市、贵州铜仁市、浙江遂昌县、江苏沐阳县、贵州息烽县进行案例研究,探讨农村电商对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农村电商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制定产业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以及改变产业生命周期四个路径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2019年05期 v.21;No.141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电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张兴敏;吴亮;罗正敏;柳理珍;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深水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失衡是供给端改革的重点,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应用给困境中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新的方向。通过对湖北潜江市、贵州铜仁市、浙江遂昌县、江苏沐阳县、贵州息烽县进行案例研究,探讨农村电商对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农村电商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制定产业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以及改变产业生命周期四个路径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2019年05期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铜仁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正>《铜仁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铜仁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639,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2-1146/G4。创刊36年来,本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服务学科建设,以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开放办刊,繁荣地方文化,是高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18年,在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第五届评优活动中,被评选为"优秀期刊","大学之道"栏目

    2019年05期 v.21;No.141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铜仁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正>《铜仁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铜仁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639,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52-1146/G4。创刊36年来,本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服务学科建设,以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的,开放办刊,繁荣地方文化,是高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18年,在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第五届评优活动中,被评选为"优秀期刊","大学之道"栏目

    2019年05期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