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学报

访问量:142467

特色栏目·梵净古典学

  • 《述酒》之谜与诗学文献

    范子烨;

    <正>在陶渊明创造的诗国中,《述酒》诗是一个特异的存在,其廋辞隐语所造成的晦涩难懂在我国诗史中极为罕见,也与陶诗自然天成、平静恬和的主要文化气质甚不相侔。即使在苏东坡极力推崇陶渊明的时期,《述酒》诗也还是一篇令人困惑的诗作,如黄庭坚就认为"此篇有其义而亡其辞,似是读异书所作,其中多不可解",隐隐地回应着颜延之对陶公"性好异书"的评说。至两宋之际,韩驹指出:"余反复之见‘山阳归下国’之句,盖用山阳公事,疑是义熙以后有所感而作也,故有‘流泪抱中叹’、‘平王去旧京’之语。渊明忠义如此。今人或谓渊明所题甲子,不必皆义熙后,此亦岂足论渊明哉!惟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

    2019年02期 v.21;No.13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陶渊明《述酒》诗文献辑校汇评

    苏悟森;

    《述酒》历来为诗家重视,传刻和评论不少,因此异文叠出,对该诗的主旨解读也多有不同。以宋刻递修本为底本,共整理出异文13则;对历代诗家就该诗主旨的讨论进行汇总,共47则。总体来说,民国以前,大多数学者仍是顺着汤汉旧路,视其为渊明抒发忠愤之作。《述酒》诗的历代阐释者又以理学家和遗民居多,忠君理想与亡国之痛,使他们在面对此诗时,往往格外留心《述酒》用典的君臣寓意,实际是借发掘《述酒》本旨之名,行浇自己胸中块垒之实。

    2019年02期 v.21;No.137 5-2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述酒》之谜与诗学文献

    范子烨;

    <正>在陶渊明创造的诗国中,《述酒》诗是一个特异的存在,其廋辞隐语所造成的晦涩难懂在我国诗史中极为罕见,也与陶诗自然天成、平静恬和的主要文化气质甚不相侔。即使在苏东坡极力推崇陶渊明的时期,《述酒》诗也还是一篇令人困惑的诗作,如黄庭坚就认为"此篇有其义而亡其辞,似是读异书所作,其中多不可解",隐隐地回应着颜延之对陶公"性好异书"的评说。至两宋之际,韩驹指出:"余反复之见‘山阳归下国’之句,盖用山阳公事,疑是义熙以后有所感而作也,故有‘流泪抱中叹’、‘平王去旧京’之语。渊明忠义如此。今人或谓渊明所题甲子,不必皆义熙后,此亦岂足论渊明哉!惟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

    2019年02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陶渊明《述酒》诗文献辑校汇评

    苏悟森;

    《述酒》历来为诗家重视,传刻和评论不少,因此异文叠出,对该诗的主旨解读也多有不同。以宋刻递修本为底本,共整理出异文13则;对历代诗家就该诗主旨的讨论进行汇总,共47则。总体来说,民国以前,大多数学者仍是顺着汤汉旧路,视其为渊明抒发忠愤之作。《述酒》诗的历代阐释者又以理学家和遗民居多,忠君理想与亡国之痛,使他们在面对此诗时,往往格外留心《述酒》用典的君臣寓意,实际是借发掘《述酒》本旨之名,行浇自己胸中块垒之实。

    2019年02期 10-2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教育学一流学科专栏·大学之道

  • 德国高校案例式教学设计对中国“金课”教改的启示与借鉴

    梁成艾;李琴;

    案例式教学是提升新时代中国高教"金课"教改质量的有效形式。通过借鉴德国高校从结构建模、过程建模、情景建模等层面对本科课程案例式教学进行阶段设计的经验,并在其通过完善计划、整合计划、情景计划等来顺畅案例式教学建构阶段与调解阶段之沟通渠道实践经验的启发下,努力提升新时代中国高教"金课"的教改质量。

    2019年02期 v.21;No.137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 德国高校案例式教学设计对中国“金课”教改的启示与借鉴

    梁成艾;李琴;

    案例式教学是提升新时代中国高教"金课"教改质量的有效形式。通过借鉴德国高校从结构建模、过程建模、情景建模等层面对本科课程案例式教学进行阶段设计的经验,并在其通过完善计划、整合计划、情景计划等来顺畅案例式教学建构阶段与调解阶段之沟通渠道实践经验的启发下,努力提升新时代中国高教"金课"的教改质量。

    2019年02期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哲学基础

    陈昌芸;

    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发展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困境决定了探寻学科哲学基础的必要性,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哲学基础与其学科哲学基础的共同逻辑起点——高深知识和人,为其奠定了可行性。以人本论为学科逻辑起点,政治论、认识论双轨并进为学科逻辑路线,着眼政治论统摄、认识论辅助,博弈论为学科逻辑实现点,共同组成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哲学基础的内涵体系。基于此,可搭建有机组合且多元制衡的学科哲学基础的实践路径框架,即基于人本论,围绕学科核心,调动师生聚力学科发展,关注学科服务对象需求。把控学科路线,以社会需求为发展方向,坚持学术逻辑为发展底线。践行学科治理,构建动态对话的学科治理机制,营造制度和文化共促的学科治理环境。

    2019年02期 v.21;No.137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哲学基础

    陈昌芸;

    教学服务型大学学科发展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困境决定了探寻学科哲学基础的必要性,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哲学基础与其学科哲学基础的共同逻辑起点——高深知识和人,为其奠定了可行性。以人本论为学科逻辑起点,政治论、认识论双轨并进为学科逻辑路线,着眼政治论统摄、认识论辅助,博弈论为学科逻辑实现点,共同组成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哲学基础的内涵体系。基于此,可搭建有机组合且多元制衡的学科哲学基础的实践路径框架,即基于人本论,围绕学科核心,调动师生聚力学科发展,关注学科服务对象需求。把控学科路线,以社会需求为发展方向,坚持学术逻辑为发展底线。践行学科治理,构建动态对话的学科治理机制,营造制度和文化共促的学科治理环境。

    2019年02期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思想政治教育

文学研究

  • 元代闽学家熊禾诗学观念与诗歌批评探析

    邱光华;

    熊禾有关诗学的思考及话语实践,从属于他以理学为中心的学术建构活动,并因应于他在特定社会历史境遇下的文化政治诉求。熊禾将诗歌之学视为儒者的学问素养,在他看来,作为载道之具与立言之体的诗歌,应合乎"体用之学"的要义和宗旨;相应地,诗人也应具备经学义理涵养和经世致用情怀,藉以保证诗歌创作的正当性以及诗歌作品的格调境界和审美价值。熊禾的诗歌批评,无论是情志论的批评趋向,还是考时论事与辨言析义并置互观的话语构造,抑或是将诗人的节行和诗作的时世蕴含作为其言说的重心,皆与他的这一诗学观念相契合。

    2019年02期 v.21;No.137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 元代闽学家熊禾诗学观念与诗歌批评探析

    邱光华;

    熊禾有关诗学的思考及话语实践,从属于他以理学为中心的学术建构活动,并因应于他在特定社会历史境遇下的文化政治诉求。熊禾将诗歌之学视为儒者的学问素养,在他看来,作为载道之具与立言之体的诗歌,应合乎"体用之学"的要义和宗旨;相应地,诗人也应具备经学义理涵养和经世致用情怀,藉以保证诗歌创作的正当性以及诗歌作品的格调境界和审美价值。熊禾的诗歌批评,无论是情志论的批评趋向,还是考时论事与辨言析义并置互观的话语构造,抑或是将诗人的节行和诗作的时世蕴含作为其言说的重心,皆与他的这一诗学观念相契合。

    2019年02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 抗战时期贵州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杨世海;

    全面抗战时期,大量文艺家内迁贵州,他们或是外省人士,或为黔籍人士,他们进入或返回贵州共同促进了贵州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贵州为这些文艺家提供了创作的便利和必要的支持,也因为与贵州的亲密接触,文艺家们受到了贵州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和感染,一些文艺家甚至因此在其文艺创作上发生思想和风格的重大变化。

    2019年02期 v.21;No.137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抗战时期贵州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杨世海;

    全面抗战时期,大量文艺家内迁贵州,他们或是外省人士,或为黔籍人士,他们进入或返回贵州共同促进了贵州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贵州为这些文艺家提供了创作的便利和必要的支持,也因为与贵州的亲密接触,文艺家们受到了贵州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和感染,一些文艺家甚至因此在其文艺创作上发生思想和风格的重大变化。

    2019年02期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日本江户后期的王维诗歌接受——以菊池海庄为中心

    熊瑶;

    江户后期的范围是1787到1867年,在这80年间,出现了一批以王维诗歌为接受对象的汉诗人。他们的接受方式大致可以分为4类:1.侧重接受王维画家的身份;2.侧重接受以辋川绝句为代表的写景诗;3.放弃直接模仿字句,偏向接受"诗中有画"等王维诗歌神韵;4.以王维诗歌为例的声律分析。其中,第3种是王维诗歌接受里最难、最晦涩的部分,也是其核心所在,它真正抓住了王维诗歌的特点。而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则是江户后期到明治初期的汉诗人——菊池海庄,他在体裁上接受了王维的五言绝句和六言绝句,题材上接受王维清远秀雅的山水诗,在诗歌创作中重点学习王维"诗中有画""穷幽入玄"的神韵特点,但却比王维诗歌更加细腻、幽冷,拥有更加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2019年02期 v.21;No.137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 日本江户后期的王维诗歌接受——以菊池海庄为中心

    熊瑶;

    江户后期的范围是1787到1867年,在这80年间,出现了一批以王维诗歌为接受对象的汉诗人。他们的接受方式大致可以分为4类:1.侧重接受王维画家的身份;2.侧重接受以辋川绝句为代表的写景诗;3.放弃直接模仿字句,偏向接受"诗中有画"等王维诗歌神韵;4.以王维诗歌为例的声律分析。其中,第3种是王维诗歌接受里最难、最晦涩的部分,也是其核心所在,它真正抓住了王维诗歌的特点。而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则是江户后期到明治初期的汉诗人——菊池海庄,他在体裁上接受了王维的五言绝句和六言绝句,题材上接受王维清远秀雅的山水诗,在诗歌创作中重点学习王维"诗中有画""穷幽入玄"的神韵特点,但却比王维诗歌更加细腻、幽冷,拥有更加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2019年02期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 聚焦叙述、圆形人物与“无用的细节”——长篇小说《最后的梦园》艺术手法赏析

    曹源;

    长篇小说《最后的梦园》不仅思想主题深刻,创作手法也力图求新求变,实现突破。首先,小说采用多视角下的焦点叙述,通过多种视角聚焦江屾"所见、所闻、所感"展开叙事,以主人公江屾一人的行动带动全部外在情节的发展;其次,在焦点叙述模式中聚焦的江屾是作者极力塑造的圆形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其心理活动刻画、写"美人陋处"等手法把江屾成功塑造为"圆形"人物形象,很难用"冷酷无情杀手"抑或"行侠仗义英雄"来定义他,小说中的他一直纠缠在金钱与道义、兽性与人性的两难选择之中,呈现出"圆形"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造就了小说更加宽阔的审美空间;最后,小说中大量引入动物学、兵器、宗教知识等说明性文字,这些"无用的细节"是结构大于情节现象的体现,同时也增添了小说文化底蕴的厚重感,"无用"而成其为"有用"。

    2019年02期 v.21;No.137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 聚焦叙述、圆形人物与“无用的细节”——长篇小说《最后的梦园》艺术手法赏析

    曹源;

    长篇小说《最后的梦园》不仅思想主题深刻,创作手法也力图求新求变,实现突破。首先,小说采用多视角下的焦点叙述,通过多种视角聚焦江屾"所见、所闻、所感"展开叙事,以主人公江屾一人的行动带动全部外在情节的发展;其次,在焦点叙述模式中聚焦的江屾是作者极力塑造的圆形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其心理活动刻画、写"美人陋处"等手法把江屾成功塑造为"圆形"人物形象,很难用"冷酷无情杀手"抑或"行侠仗义英雄"来定义他,小说中的他一直纠缠在金钱与道义、兽性与人性的两难选择之中,呈现出"圆形"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造就了小说更加宽阔的审美空间;最后,小说中大量引入动物学、兵器、宗教知识等说明性文字,这些"无用的细节"是结构大于情节现象的体现,同时也增添了小说文化底蕴的厚重感,"无用"而成其为"有用"。

    2019年02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 不栉进士,名姝亦文杰——王微与柳如是诗词创作之比较

    汪江欣;

    晚明及清,是中国文学史上女性作家迭出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时期,其中以青楼才女的创作和影响尤为突出。青楼才女中以柳如是最为著名。而王微与柳如是交好,在当时与柳如是齐名,同为明清著名的女性诗词作家。二者身份相同,在明清诗词史上都有相当影响,都得到时人及后人的高度评价。我们从突出意象、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此二人的诗词作品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创作有一些相似之处,这缘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身份特征;同时又因生平经历、受到的影响以及个性思维的不同而导致二者创作存在很多差异。藉由对此二人诗词创作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对此二人的诗词创作有更好的认识,更可以深入了解明清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

    2019年02期 v.21;No.137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 不栉进士,名姝亦文杰——王微与柳如是诗词创作之比较

    汪江欣;

    晚明及清,是中国文学史上女性作家迭出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时期,其中以青楼才女的创作和影响尤为突出。青楼才女中以柳如是最为著名。而王微与柳如是交好,在当时与柳如是齐名,同为明清著名的女性诗词作家。二者身份相同,在明清诗词史上都有相当影响,都得到时人及后人的高度评价。我们从突出意象、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此二人的诗词作品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创作有一些相似之处,这缘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身份特征;同时又因生平经历、受到的影响以及个性思维的不同而导致二者创作存在很多差异。藉由对此二人诗词创作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对此二人的诗词创作有更好的认识,更可以深入了解明清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

    2019年02期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历史文化

  • 明朝湖广土司区社会结构初探

    孙炜;

    受行政隶属关系影响,明朝湖广土司具体所指在洪武朝和永乐朝有很大不同。永乐定制以后,湖广土司才主要指分布在今湘、鄂西地区的土司。终明一代,比较稳定的湖广土司约有53家,分别隶属于湖广都司及其下属施州卫、九溪卫、永定卫、镇远卫,受湖广都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三司管理。湖广土司数量众多,分为不同品级,相互之间有政治隶属关系、血缘宗亲关系、姻亲关系等,以这些关系为基础,各土司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彼此牵制的行政结构、职官结构和亲缘结构。在土司内部,各峒土民联结在一起,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

    2019年02期 v.21;No.137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明朝湖广土司区社会结构初探

    孙炜;

    受行政隶属关系影响,明朝湖广土司具体所指在洪武朝和永乐朝有很大不同。永乐定制以后,湖广土司才主要指分布在今湘、鄂西地区的土司。终明一代,比较稳定的湖广土司约有53家,分别隶属于湖广都司及其下属施州卫、九溪卫、永定卫、镇远卫,受湖广都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三司管理。湖广土司数量众多,分为不同品级,相互之间有政治隶属关系、血缘宗亲关系、姻亲关系等,以这些关系为基础,各土司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彼此牵制的行政结构、职官结构和亲缘结构。在土司内部,各峒土民联结在一起,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

    2019年02期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经济学与管理学

  • 遂渝铁路建设与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张荣博;周渝霜;黄潇;

    通过收集2002-2008年遂渝铁路重庆沿线区级行政单元的平衡面板数据,将遂渝铁路开通作为一项良好的实验案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遂渝铁路开通建设对重庆沿线各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净影响。实证结果分析表明:从短期来看,快速铁路建设不仅能够推动沿线地域经济快速增长,还能促进其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平均而言,衡量产业结构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沿线未开通站点区域0.702个百分比。为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困扰,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安慰剂检验,保证了结果的稳健性。

    2019年02期 v.21;No.137 102-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遂渝铁路建设与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张荣博;周渝霜;黄潇;

    通过收集2002-2008年遂渝铁路重庆沿线区级行政单元的平衡面板数据,将遂渝铁路开通作为一项良好的实验案例,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遂渝铁路开通建设对重庆沿线各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净影响。实证结果分析表明:从短期来看,快速铁路建设不仅能够推动沿线地域经济快速增长,还能促进其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平均而言,衡量产业结构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沿线未开通站点区域0.702个百分比。为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困扰,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安慰剂检验,保证了结果的稳健性。

    2019年02期 107-1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戴海天;陈芳;

    为了解安徽省?生态负担?的国际转移情况,探索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法,基于16地市1999-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安徽省贸易生态足迹进行了测度,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研究了安徽省北、中、南三大区域对外贸易生态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安徽省的对外贸易生态足迹出现逆差,弹性系数波动较大;除产业结构外,其他驱动因素对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生态足迹影响为正,北、中、南三大区域划分下驱动因素的作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章将安徽省内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类、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并且针对不同区域提出?靶向?生态政策,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对策建议。

    2019年02期 v.21;No.137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戴海天;陈芳;

    为了解安徽省?生态负担?的国际转移情况,探索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法,基于16地市1999-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安徽省贸易生态足迹进行了测度,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研究了安徽省北、中、南三大区域对外贸易生态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安徽省的对外贸易生态足迹出现逆差,弹性系数波动较大;除产业结构外,其他驱动因素对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生态足迹影响为正,北、中、南三大区域划分下驱动因素的作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章将安徽省内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类、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并且针对不同区域提出?靶向?生态政策,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对策建议。

    2019年02期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下载本期数据